朱顺根 猫头鹰娶亲
朱跃文 金华道情 十二月香代
朱顺根 金华道情 梅花桩
浦江什锦 ——众志成城说冠状
兰溪摊簧《南下干部》
金华道情
金华民间的主要曲艺种类,曾与温州鼓词、宁波走书、绍兴莲花落、杭州小锣书并称为浙江五大地方曲种,《中国戏曲曲艺词典》有《金华道情》条目。
义乌道情
浙江道情的一支,流行在义乌、浦江一 带。《辞海》和《中国戏曲曲艺词典》均有介绍义乌道情的条目。 据浦江县潘宅乡文化站调査,东阳赵虎娘,人称“老嬷嬷”生于1863年(清同治二年),她在浦江传唱道情时带有义乌三角毛店的
东阳道情
俗称“唱故事”,自民国以来也称“唱新闻",是东阳民间曲艺的主要曲种。 民间曲艺中道情与花鼓流传最盛,影响最大。所谓男唱道情女唱花鼓,形式相仿,曲目相同,历来被称为“夫妻曲艺”。
永康鼓词
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(戏曲•曲艺集)记载;“鼓词一般指以鼓、板打击伴奏的说唱形式。”在浙江,鼓词这一曲艺形式流行于永康、武义、缙云、磐安、丽水、青田等地,各地鼓词均唱本地方言。《辞海》记载:“鼓子词:宋代说唱艺术的一种
兰溪滩簧
兰溪地处“三江之汇”“,七省通街”,y沿兰江帆檣林立,众舟停泊,花舫、茶店应运而生,有“小小金华府,大大兰溪县”之谓。到清代,常有杭州一带曲艺人溯江而上来到兰溪。滞留在这块繁华的商埠,其中说书、小热昏(小锣书)、道情、滩簧坐唱已相当热闹,而影响最大的是说书。滩黄
浦江什锦
浦江什锦在清朝时就已经很流行了。清咸丰、同治年间,李源莲塘沿农民画师李维贤随太平军作画,曾创作风俗画《坐唱班》一帧,现存浦江博物馆,可见当时什锦在浦江已十分风靡。据1985年秋调查,从清朝同治初年到1969年,我县就已产生过不同剧种的什锦班在一千班以上。 新中国成立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后,浦江什锦班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,在浦江首届文化节,在历届浦江·中国书画节等重大庆典活动中大放异彩。目前,浦江什锦仍有100余班活跃在浦江城乡。浦
小锣书
又名小热昏,俗称唱梨膏糖,初时流行于杭州、上海等地,抗日战争时期才流传到兰溪、金华一带。 小锣书起源于清末,它的前身是清末的“说朝报”,《朝报》是公开发行的地方小报,因为卖报的时间都在早上,故称“朝报”。卖报人为了吸引路人注意,就一面敲小锣一面把《朝报》的重要新闻用杭州方言念出来,后来民间艺人马得利又把“说朝报”改成“唱朝报”;直到杜宝林手里才真正把“唱朝报”进而发展为后来的“小热昏”。 “唱朝报"与卖梨膏糖相结合,最早是杭州的应、赵两家,应家只是单纯的卖糖,而赵家的赵阿富(艺名天官赐)在卖糖时要唱一段《五子登科》,在形式上有了改变和创新,但唱腔极简单,吸引不了听众,只好天天换场子或赶庙会、赶戏场,抢在戏前卖梨膏糖。 后来“唱朝报”到了杜宝林手里,杜宝林即编成了通俗易懂的唱词小
琴锣说唱
金华地方曲种,又名小唱或自拉自唱,艺人自称则为独擎吹唱或独擎小唱;民国年间形成,流行于永康、东阳、浦江、金华一带,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较为活跃。首创者不详,其形式与《中国戏曲曲艺词典》中所载的湖南岳阳“单人锣鼓”相似。 琴锣说唱系个体说唱曲艺,据永康县文化馆调査,琴锣是从“金华敲”(金华婺剧坐唱)演变来的,从几个人分别演奏各类乐器,演变为一个人演奏全套乐器并起角色演唱,其打击乐器则集中于一个锣鼓架上。 琴锣说唱曲目都从戏剧
单人闹花头台
“单人闹花头台”演变于旧时戏班演出前后场乐队的闹花头台。婺剧戏班在演出前,乐队必先闹花头台。乐队一般是鼓板一人,双钹锣一人,小锣一人,吹奏、拉胡琴二三人。有时候,人手不足,就把小锣并掉,挂在鼓板上,由鼓板手代敲。后来,一些聪明人从中受到启发,把脚也利用了起来,设计了特殊的鼓架器具,手脚并用,这样一个人就可以闹由几个人闹的花头台了。但演奏的花头台曲子及敲打乐器的所有音符基本上都不变,与婺剧戏班花头台相同。一人完成鼓板、双钹锣、小锣、胡琴、唢呐等多种乐器,演奏表演“单人闹花台”需要较高的表演技巧,在一个一米见方的特制乐器架上集中了大锣、小锣、鼓板、钹
朱顺根
叶英盛
吴洵梅
朱流荣
朱履福
傅兴德
·
金华道情 夫妻对代
2020-10-16
·
义乌道情《共产党宣言》
2020-10-20
·
义乌道情:怀念吴晗
2020-05-30
·
钓鱼记
2019-12-26
·
金华道情音乐
2020-06-02
·
义乌道情音乐
2020-06-02
·
花鼓音乐
2020-06-02
·
兰溪滩簧音乐
2020-06-02
·
道情器具的制作和击打技巧
2020-05-30
·
道情唱腔的种类
2020-05-30
·
说书行规
2019-12-29
·
道情习俗行规
2019-12-29
首页
|
曲艺概述
|
曲目介绍
|
曲艺音视频
|
曲艺音乐
|
传承人介绍
|
习俗行规
|
金华市民间曲艺数据库 地址:金华市婺城区临江东路8号
金华市婺城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网站访问量:63414